當夜晚降臨,窗外的燈火次第亮起,城市的輪廓在黑暗中逐漸柔和。而此刻,在某個靜謐的角落,一家三口正圍坐在餐桌前,輕聲交談,屋內溫暖的燈光映照著他們的笑顏。
這是屬於他們的新家,一對年輕夫妻與襁褓中的孩子,迎來人生新階段的起點。家,於他們而言,既是棲息之地,也是愛的容器,裝載著當下的幸福,亦為未來的時光預留餘裕。

清晨的陽光,透過輕透的紗簾灑落客廳,映照在溫潤的木質地板上,空間顯得明亮且寧靜。奶茶色的沙發像一隻巨大的懷抱,輕輕擁住每一位歸來的家人。
牆面選擇了特殊塗料,細膩的紋理與光線互動,變化出不同的層次,靜謐而耐人尋味。設計師特意運用了圓弧元素,不僅讓視覺更加柔和,也考量到寶寶日後學步時的安全——家的設計,終究是為了讓生活更自在安心。

沙發背牆上的間接燈光,低調而溫暖,夜晚點亮時,光線輕輕鋪展,像是給這個家添上了一抹柔和的詩意。
「我們希望家是舒適的,沒有過多裝飾,但能感受到溫度。」先生如此形容著,他是一名工程師,講求機能與實用,這樣的設計,正好貼合他心中對家的期待。
客廳與餐廳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,空間在光線與動線的串聯下顯得開闊而流暢。餐桌不僅是用餐的場域,更是情感交流的核心。
餐桌選用霧面石材,堅固耐用,也與整體空間的低飽和色調相呼應。吊燈則以圓潤的玻璃罩為主,投射出溫暖而輕盈的光暈,彷彿將每一頓飯都鍍上了一層細膩的儀式感。

「我們選擇了可以延展的餐桌,希望未來孩子長大了,這裡能有更多人一起圍坐。」太太微笑著說。她是一名自由工作者,對家的氛圍特別講究,希望空間能隨著生活的變化,靈活調整,讓家的故事得以自然地延續。
在家的時光,除了陪伴家人,也需要一個能沉澱心靈的角落。太太的工作區,被精心規劃在客廳旁的一隅,以一道白色格柵半遮半掩,既不與公共空間脫節,也保有一定的獨立性。
書桌順牆而設,層架如水流般延展,溫潤的木質與燈光交織,營造出專注而不失溫暖的氛圍。

「這裡是我與自己對話的空間。」她說。
當夜深人靜,孩子熟睡後,她會在這裡閱讀、書寫,讓思緒在靜謐中流轉。家的設計,不只是外在形式,更是內在情感的延伸,它不該是拘束人的框架,而是能讓人放鬆、自由呼吸的地方。

家,是內外世界的交界,而玄關,則是這段過渡的橋樑。
設計師在玄關規劃了收納櫃,將日常進出的物件妥善安放,同時預留了掃地機器人的專屬位置,確保家中時刻維持整潔。層架上擺放著簡約的裝飾品,那是旅行時收集的小物,也是對美好時光的收藏。
進門後的木質地板,與外頭冰冷的石磚形成對比,彷彿提醒著屋主:「放慢腳步吧,這裡是你的家,是你可以卸下疲憊、安心歇息的地方。」
這間新家,不僅滿足了一家三口當下的需求,更在設計上考量到未來的變化性。家具的選擇、收納的安排、燈光的調配,都帶有一種細水長流的智慧,讓生活能在這個空間裡自由生長。

設計不只是美學,它是對生活方式的思考,是對幸福的詮釋。這個家,不是雜誌上的完美樣本,而是帶著溫度與記憶的容器。它記錄著孩子的成長、夫妻的對話、家人間的陪伴,這些點滴,才是構築一個「家」最珍貴的元素。
夜深了,屋內的燈光仍舊柔和,先生輕聲哄著孩子入眠,太太坐在書桌前,翻開一本書,窗外的夜色靜靜流動。
這,便是家的模樣。